航天發展的瓶頸在運載火箭,如何把一大堆很重的物體送入太空,一直是制約人類太空探索的難點。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,就應該是一次性產品,點火之后一飛沖天,把航天器(衛星或飛船)送入預定軌道,使命就完成了。運載火箭一般分為多級,先后多次點火,最早點火的稱為第一級火箭。近日,SpaceX成功實現獵鷹九號的大腦,由遍布箭體的各種傳感器獲取第一級回收,未來將實現可重復利用。這是否意味著高高在上的航天業將從此走下神壇,更加貼近民間,廉價航天離我們還有多遠?
然后,如何實現火箭回收,這絕對是一個真正的技術活。這里我們簡單介紹下傳感器在其中作用!
據了解,在衛星發射過程的電視轉播過程中,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常用口令和報告術語,比如遙測信號正常、光學雷達跟蹤正常等。
由于火箭長時間處于海洋環境之中,海上潮濕、鹽霧的環境,也會對運載火箭的傳感器等元器件帶來影響,這就要求運載火箭必須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。
具體來說,為了保證火箭發射流程,需采用箭載傳感器等設備,來實時監測火箭發射過程中各個關鍵部件的工作狀態。
1)通過各種傳感器測量信息實現精確的飛行管理,特別是在導航方面。在最后一次時間十分短暫的動力反推段,需要非常嚴格的飛行器實時狀態感知能力,以便能夠通過制導和控制來補償任何偏差。
2)在整個任務期間的遙測遙控能力,尤其是在著陸后,飛行器必須確?;氐桨踩珷顟B下,操作人員才可以接近它。
3)安控功能,借助于地面和在線的健康管理,以及在電氣系統自身采用的相關(可靠性安全性)設計策略。
然而,這些只是在火箭在發射過程中,傳感器起到的作用;在發射的前期工作中,有著更多的工作需要傳感器去完成,比如火箭的材料測試,火箭起落架的材料測試等等,這一切都需要傳感器采集數據去驗證,才能保證火箭發射和火箭回收的成功。